演講 : 小農合作-告訴你農業還可以這樣做

活動日期:111年10月24日

活動地點:法學大樓2F27教室

活動內容:   

本次演講的講師是桃園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陳士賢理事主席,他向學生介紹了農業及合作社相關的知識以及合作的重要性等,以下簡述其演講內容:

講者介紹:陳士賢主席出生於桃園大園,畢業於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8年前返鄉從農,於104年加入青農行列,107年成立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農機代工班,陳主席提到做農其實是辛苦且孤單的,但從小看著父親從農的背影成長,因此決定投入其產業,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良農業,並回饋家鄉,成為農二代。
創業的困難:創業遇到最大的難題,便是什麼都不會、沒有資金、沒有同伴的時光。即使自家本就擁有務農經驗,但是否承襲家業的農作物產品、昂貴的農業機器、尋找不到土地、沒有資源,都是創業階段需要去克服的難關。


農業的模式:在過去農業大多是自給自足或一個家族去運作,因此獨立作業居多,但以現在的時代背景、政策等,發現自己從事農業越來越艱辛,科技的產業轉型勢必成為主流。陳主席在過去到澳洲打工換宿時,了解到農業必須共同合作才能發揮最大的成效,因此成立桃園市青年農民聯誼會,可以透過這個聯誼會(合作社),了解社員是否能成為未來的合作夥伴,繼而再去成立合作社,以確保合作社的長久。


與國外組織的互動:過往農業大多聽從或參考老一輩的經驗,不過隨著時代發展,年輕人擁有更精進的技術,也會與國外的組織進行交流。聯誼會舉辦了許多活動,例如未婚聯誼活動、日本農業交流(向年輕人學習創新技術;向老年人交流農業困境、學習傳統技術)等,得到許多寶貴的經驗。
有限責任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陳士賢主席希望先透過聯誼會找到跟自己合得來又能信任的夥伴。而在青年農民聯誼會後又創立了工班的機制,最終循序漸進的成立了有限責任桃園市青年農業生產合作社。創社目的是為了讓青年回鄉投入農業、讓資源能更有效應用、透過創新互助方式達到永續經營、農業資本及資源的共享(農閒互助、機具相互支援等)。目標是能達到人員及農機具資源盤點、釐清需求、農閒、人力互助、機具相互支援、共識會議及推廣活動、人力資源調度平台建置等。以後的事業發展包括農機工班、培育人才、多元通路、食農教育等。


生產合作社的優勢 :

  • 機具互助、資源共享
  • 時間用在刀口保持機動
  • 推廣更多工班成立
  • 品質長期而穩定
  • 支持與陪伴

農業缺工原因探討:

  • 薪資福利:收入不穩定、低於基本薪資、無勞健保
  • 產業環境:人口老化、季節性缺工、工作環境不佳、工時特殊
  • 技術需求:需有技術性、機械化程度不足

解決問題:
有限責任桃園市青年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成立,解決了缺工、提高農機稼動率、統一生產規格、提高成本降低利潤等問題。進一步也解決了資源盤點、農機具整合、產業鏈整合、異業結盟等現今世代最關注的問題。

合作社目標:

  • 短期目標:建置農機代耕系統解決農業缺工議題,並在過程中強化夥伴農場的生產管理能力;鏈結農場相互合作與支援,以此帶動夥伴農場共同提升管理能力。
  • 中期目標:整合轄區內農產業者,建立相關的共同作業規範與標準作業流程,將各項生產工作數據化,透過數據分析方法找出農場經營效率與有效的降低成本的方法,提升產能產量,提升農戶的獲利。解決缺工的問題,並整合產製儲銷運作體系。
  • 長期目標:以農機工班為出發點,推動環境教育,深化地方農業,強化大眾對農業的正向觀感,使更多年輕人願意回鄉務農,讓傳統的農業注入更多的熱情與活力,讓農村再現光華。

合作經濟的合作:

成立生產合作社而非勞動合作社的主要原因是,缺工是常態,拘泥在生產合作社就只能生產,希望可以多面向的去追求想要做的方向。然而,想做到的事並不能一步登天,馬上就做到。藉由不同產業、各種人的合作,分配錢給更多努力的人,讓更多人能受惠,而不是只單純用錢去做。因此,必須透過不同的方式努力,慢慢的調整,以達到最終目標。合作社為什麼成功,最重要就是找到對的人,設立共同目標,並且掌握人心。用利人利己的態度,回饋至合作社,並且求取社會的共好。

 4

演講結束後,為主席送上感謝狀、禮物、及熱烈的掌聲。

44

陳主席介紹桃園市青年農民聯誼會至日本千葉縣的非營利組織之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