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 : 國產雜糧復耕推動實務

活動日期:111年10月20日

活動地點:商學大樓2F11教室

活動內容:   

本次演講的講師是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馬聿安理事主席,他向學生介紹了農業合作社的機會、困難、運作模式、創辦理念等,以下簡述其演講內容:

中都農業合作社之介紹:
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目前社員30人、準社員166人,其經營項目包括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初級加工、農品運銷及接受政府機關委託代辦等。其農產品主要生產雜糧並以大豆契作為主;農產品有不同形態,不論乾燥、乾燥整理完,都可稱作農產品。
介紹農業合作社扮演的角色:
農業合作社透過考量生存權、工作權、土地使用權,來降低勞動力,又不破壞市場行情機制以達成永續生產,要在這個領域賺更多錢,需要更多的資本投資,不能因為有沒有基本競爭就把人本奪取。
講述台灣農業所面臨的困境:

農業型態的老舊:農民們不願輕易改變的心態等問題,以合作社角度來看,需要整合資源來提供農友改變的誘因,誘因包括有收入增加、方便勞動力、健康(在地老化、一般化)、自信(公民、賦權)等等。
農業趨勢高齡化:田地分散、高齡農友(生產者平均年齡62歲)、小地主(不是常態分布、兼業農民居多)……等。如果從合作社角度來看,解決的方法不只是種植植物,還有產業轉型、土地利用和在地化長照等。

介紹台灣大豆的生產及所遇到的問題解決方式 :
台灣種植大豆、小麥,可能一年兩穫,但效率比較差。而大豆的耕作優勢在於其種植經驗、機械化代耕、機械化乾燥處理(優勢:勞動力下降、品質可以穩定被控制)、廣泛的被消費、政策支持度高等。但面臨到國產農產品自給率低的問題,合作社可以充當農民之間很好的橋樑,能共同制定規則、提供農民一些實施相關項目,如提供優良種子、種植教材、大豆種植教學課程、田邊種植輔導、田邊濕豆分級收購等,目標是讓農民跟著做就可以跟著賺錢。
國產雜糧會面對到沒有量、品質不好等問題,解決方法是需要委外檢驗與自己檢驗,經過生產、質變、加值之後,農產品就能變成精品。
對於環境永續的理念:
永續經營模式應該包括消費者、生產者、環境三構面。農民們認知到農業工作是社會分工的一部份,而生態友善的耕作方式包含漸近式降低化學肥料等。「當農產品透過育種者的努力、細心的耕作、初級的加工、品牌與市場的布局、品味的訓練、品格的建立,那就不再僅是商品,而會是一種深刻的飲食文化、一種強大的國民素養當農產品透過育種者的努力、細心的耕作、初級的加工、品牌與市場的佈局,可以帶來品味的訓練、品格的建立。」講者以此作為結語,代表著參與農民合作社經營的社員,對農業的期待不僅僅只有收入,更多的是對農作物永續經營的期待。

 

2

馬主席開場、熱烈歡迎,並介紹自身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