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得主出席國企所論壇 推廣綠色成長軌跡

提升我國企業經營與倫理教育並和國際接軌,國際企業研究所29日起舉辦「2018企業社會責任、永續發展、倫理暨公司治理研討會」(Internatioal Conference on CSR, Sustainability, Ethics & Governance;2018 ICCSEG)及大師論壇,多位國際學術人士齊聚,共商推動永續發展之道。

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與永續教育,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莫漢‧芒納星河(Mohan Munasinghe)發表主題演講,他從過往歷史回顧提醒,過度追求經濟數字成長引發金融海嘯的殷鑑不遠,無論公司、國家都必須更重視倫理與永續觀念,並且要意識到資源有限、人類自身也很有限。

他指出,過去談及國家發展,多半以經濟指標為依據區分貧窮或富裕,然而富裕的同時往往也可能是過度浪費,主張必須要調整目標,朝社會、經濟和永續平衡發展的方向前進。他提出綠色的成長軌跡,在永續的核心價值帶動下,透過創新作為,從無止境的數字成長轉而為合理的成長。

在這樣的願景下,除了發展國家必須重視氣候變遷或過度消耗等問題會帶來全球災難,因而必須負起永續責任,發展中的國家也要記取教訓,避免再重蹈發展國家的軌跡,無論政府治理各個層面都要融入永續發展的觀念,而企業與教育界也都要能以更實際的行動善盡一己之力。

芒納星河還呼籲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無論追求的工作價值、消費觀念與行為、人際相處的態度、以及個人健康生活習慣養成等,各方面都更重視「永續發展」,就能建立永續的社會。

臺灣經濟研究院林建甫院長呼應芒納星河的理念,反省自己身為經濟學者,過去的確只在意經濟指標的數字成長,卻忽視過度建設帶來的破壞。他舉例,現在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而且每隔幾年就換機,形成嚴重的污染問題,建議廠商應該更注重商業利益和永續平衡。他認為,在追求永續與發展之間,推動「共享經濟」將是更好的選擇。

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董事長也出席會議,強調臺灣的資源有限、人口眾多,如何確保永續發展,的確是當今臺灣重要的議題,過去臺灣以經濟成長為傲,現在更要以推動參與永續發展為要務。

陳春生學術副校長則從法律觀點提醒,過去公司法第一條明定公司組織以營利為目的,但今年已經修法調整增加公共利益作為,可以看出整體社會對於「公司」的期待已經不只是營利導向,值得所有公司經營者留意。

重視永續發展趨勢,臺北大學長期深耕永續教育,除了早已成立相關系所、開設課程,也成立校級、院級永續發展研究中心,從各層面推動企業永續責任教育。負責主辦本次會議、國際企業研究所助理教授涂登才表示,本次研討會兼顧企業社會責任(CSR)、永續發展與公司治理各面向,目標促進更多經營者以更高的眼光看待CSR和永續發展。

促進與歐洲CSR學界的連結,這次會議也邀請德國科隆商學院(Cologne Business School)教授、同時身兼歐洲CSR論壇執行主席René Schmidpeter到場,他也是多本歐洲相關重要領域期刊編輯,在他的協助下,多位歐洲關心CSR議題的學術人士都來臺交流。

社會倡議之外,大會還關注學校教育基礎。美國國際商管學院促進會(AACSB)亞太區盧嘉怡高級副總裁分享「東方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教育」,柯隆商學院Elisabeth Fröhlich校長從西方角度回應,還邀集日本、印度等不同國家學者舉行「亞洲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教育」圓桌論壇,激盪許多創新想法。

而在永續議題方面,除了經濟發展層面,同時針對「文化」舉行多場次分項論壇,從軟性角度探討永續生活的價值與意義。

研討會29-30日在民生校區會議廳舉行,1日臺灣文化之旅後,2日再移師中正紀念堂演講廳舉行大師論壇。